发布时间:2017-03-16
当前,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在统筹规划、技术准入和体制机制方面存诸多壁垒。未来需在产业、行业、政府乃至法治等多层面协力推进——
随着特别制作的音乐响起,李老先生平躺的身体周遭关键部位开始感到随声波频率而起伏的共振和按摩。一曲5分钟的音乐结束后,他感到很满意,“既能按摩身体又能舒缓情绪,精神和身体都获得明显放松”。这是位于北京东三环附近美洋科技智能养老产品及服务体验店,慕名而来的几位老人正在体验老年智能体感音乐理疗床。
不久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上,智能化养老产品和服务成业内外人士聚焦亮点。
此前2月,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及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至此,智慧养老产业已完成全面布局并进入实操层面。
“智慧”推进养老服务升级
你能想象老人在家通过手机就能预约体检、康复、护理、家政等各种服务,遇到紧急情况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呼救吗?若你是上班一族,还可通过手机进行24小时远程查看家里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简言之,这种融合信息平台、物联网、app、专业人工服务等相关链条的线上线下系统,实现对“居家”老人的全方位监护和服务,正是智慧养老的精髓。
当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向纵深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养老形势愈加严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31亿人。另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3亿,占总人口34.1%。届时,每3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
按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总人口超10%即被视为老龄化社会。中国已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卫计委网站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为79岁。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中国老龄化程度会持续加剧。
面对日益攀升的老年群体占比和绝对数量,养老产业前景广阔。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22万亿元,未来10年至15年将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成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看来,我国养老方式主要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立足社区的居家养老将是未来主要方向。而智慧养老正是契合这一方向,依托最新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而建立起的一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
按上述《行动计划》定义,智慧健康养老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表示,“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智能化养老,既能显著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又能保证老人不与子女、熟悉的社区环境相脱离,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多可行性,是未来养老模式的一个新趋势。”
产业发展尚欠规范
中国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上,一款负责居家陪护老人的白色机器人备受“青睐”。这款机器人操作对习惯于新智能体验的中青年消费群体并不复杂,而对60岁的退休中学老师杨女士却有些难度。她对记者说,也曾体验过智能手表和智能血压计等可穿戴设备,发现一些智能设备操作较复杂,功能也多有重叠。
杨女士感受并非个案,不少老年人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智能养老产品时,对新技术门槛感到“发怵”。目前一些老龄智能产品的设计与老年人特点和需求存在距离,且智慧养老产业相关链条尚未实现兼容对接。
深圳市智慧家庭协会秘书长蔡锦江对本报记者表示,智慧养老的系统和平台虽由政府主导,但其中各项产品和服务多数仍“各自为政”,相关智慧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存在重复建设、多头管理和沟通不畅等问题。
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标准不统一,市场管理缺乏规范等问题,成当前智能产品进入养老领域时遭遇的尴尬。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教授指出,智慧养老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造成当前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明显。
较早关注“智慧养老”模式的全国人大代表车晓端认为,当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在起步阶段,未来应在“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设立准入门槛、加快搭建平台、整合提升服务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
《行动计划》指出,与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相比,“健康和养老资源明显供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较低,难以满足民众对健康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
创新与扶持助力“内外兼修”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智慧养老未来发展需“内外兼修”,产业、行业、政府乃至法治等层面应多方协力推进。
创新成内生发展的驱动力。这不只要求产品更为智能化和便捷化,还包括技术和服务标准统一以及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和整体产业链的完善。
朱庆华教授表示,推进智慧养老发展,需建立总体建设运营、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等产业主要链条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规范;在与智慧相关的网络安全、信息交互、隐私保护、物联网等方面建立技术性标准和规范;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应用系统等各层面形成相应标准。
从外部和整体环境看,政策扶持与法治健全都很重要。多地政府近期均表态将大力支持智慧养老,然而当前涉及智慧养老服务的标准和扶持政策尚未明晰,规范其运营的监管体系尚未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涌入智慧养老产业,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长期关注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的公益法律学者姜宝认为,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仍须进一步完善,其约束范围涵盖网络系统安全建设、相关体制机制的革新以及产业运营的规范化操作等方面。
未来,深入的顶层设计和明晰的实操思路缺一不可。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促进现有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中工网记者 王瑜)
链接
让养老更“智慧”
智慧养老是通过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等服务。
智慧养老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食物长时间无人问津,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
智慧养老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还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
如果老人想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