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01
伴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养老问题,甚至陷入“养老焦虑”。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天我们所缴纳的养老金能否足以支撑日后的养老需求,养老院床位匮乏,如何保证老人能够得到相对较好的照料,而当一对子女要奉养越来越多的老人时,如何能使自己的晚年更有保障?就上述种种热点话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讨论分析。
养老模式:家庭式微发展社会养老
按照测算,2033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4亿,2050年到达峰值4.83亿。试想,当身边每10个人当中,就有3个60岁以上的老人时,他们去哪里颐养天年?是居家依靠子女照料?依靠社区服务?还是去养老院?这些在今天看来似乎还略显遥远的问题,实际上已迫在眉睫。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姜向群表示,中国老年人养老,此前主要为居家和机构养老两种方式。近年又发展出了社区养老,这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接受社区服务的养老方式。
“中国老年人大多数仍倾向于居家养老。因为居家更符合老人的生活习惯,又可以降低成本。”他说,不过,现代社会,由于家庭结构和子女数量的改变,养老方式和代际关系的变化,传统的由子女帮助的家庭养老因面临许多困难而越来越丧失生命力。
现在,更多老人主要依靠自己养老,比如,城镇老人的退休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这样有利于支持农村老人养老的社会保障,以及房产、积蓄等。但很多老人在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时,仍然需要子女的照顾,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强化社会保障,但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晚,国家财力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需要,所以还要保持、巩固传统家庭养老的这种方式,同时还要尽快发展社会养老。
养老院:应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
由于子女数量的减少和代际关系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得不被迫到养老院养老。目前,养老院床位不足成为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难题。姜向群说,养老院床位短缺主要体现在公立养老院,但大多数老人不愿选择民营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因为民办养老院或收费高昂,或服务质量欠缺。“以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民办养老院发展,以实现政府支持的社会化养老,这是我们目前的一种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