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9
客家酿豆腐、清炒时蔬、香菇滑鸡、腐竹肉片、骨头汤......临近中午,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摆放在餐桌上,阵阵饭菜香从广东省南雄市水口镇沙头村“幸福食堂”飘出。“幸福食堂开业以来,每天为30多名五保户、低保户以及6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午餐和晚餐服务,反响非常好。”沙头村村支部书记陈红雁表示,建这个幸福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实现了老年人“吃好饭”的愿望,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种类多、营养足、品质高的“热乎饭”,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端起“稳稳的幸福”。记者从南雄市民政局了解到,全市各镇(街道)的“长者食堂”在学习借鉴水口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陆续完成建设,实现了“长者食堂”全覆盖。近年来,全市将“长者食堂”的建设作为带动提升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市18个镇(街道)已经实现“长者食堂”全覆盖,每日服务近500人次。
擦亮食堂
“暖心”成色
临近饭点,水口镇沙头村长者们相继到来,食堂阿姨为他们打菜、盛汤。大厅内,老人们坐在一起,一边话家常,一边享受午餐。“在这儿2块钱就能吃一顿饭,干净卫生饭菜还好吃,还能跟大家伙唠家常,心情也好啊!”陈奶奶乐呵呵地说道。
水口镇沙头村“幸福食堂”以沙头村沙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由镇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建设“幸福食堂”厨房,添置厨具、餐桌等,聘请村内身体健康、品德端正且有一定烹饪技能的村民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南雄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昌忠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社会化运作、群众受益”的服务思路,采用“五个一点”的运营模式,即“政府扶持一点、集体承担一点、乡贤资助一点、老人拿出一点、社会化运管补贴一点”,对不同类型人员实施阶梯定价,尽力减轻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据了解,当地共分为四类,第一类:60岁以上低保、特困、重残、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由政府补贴或社会资助每人每餐8元补助。第二类:60岁以上本村户籍经济困难家庭中的长者以及独居或空巢等身患疾病人士,本村户籍持证的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或社会资助每人每餐3元补助。第三类:60周岁(含)以上本地户籍的长者,持证残障人士由政府补贴或社会资助每人每餐2元补助。第四类:其他人员自付10元。同时,食堂还注重提升服务品质,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菜品烹调以清淡、软糯为主,烹饪少油、少盐、少糖,每天更换不同菜品,荤素搭配,确保营养均衡,食堂还在试运营期间就“圈粉”了不少老年人。
“党建+社工+志愿者”
互助服务模式
为让幸福“烟火气”更长久,水口镇社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链接慈善资源,引导乡贤倾注爱乡之情,展现责任担当,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受乡贤捐资捐物2万余元。同时将“幸福食堂”打造成村内就餐的好去处、暖心处,鼓励引导外出乡贤返乡就餐,并积极鼓励“幸福食堂”创新发展路径,承接本村本镇以及其他乡镇的公务活动接待用餐、党建活动、文娱活动以及对外营业,以利润作为补贴资金反哺“幸福食堂”运营,将“输血”变为“造血”,保障“幸福食堂”长久运营。
小饭堂,暖人心。水口镇沙头村以“幸福食堂”为载体,积极探索“党建+社工+志愿者”的联动互助服务模式。在满足老年人日常就餐的基础上,围绕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组织党员、社工、志愿者到幸福食堂开展暖心志愿活动,同就餐老人一起包饺子、话家常、问健康,老人们纷纷给食堂“点赞”,自主自发地在群里为食堂做广告。“幸福食堂”让老年人在吃上“暖心”饭的同时,满足了他们生活化、娱乐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实现了助餐配餐服务与文体娱乐、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叠加融合、协同发展。村民表示,长者饭堂不仅解决农村特殊困难长者吃饭难的现实问题,也解决了广大外出务工儿女以及乡贤的后顾之忧。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对饭堂建设表示支持,愿意出资出物保障饭堂运营;村干部也表示,有了长者饭堂后,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对村委的工作给予更大支持,群众工作更容易做了。目前,水口先进经验做法在南雄正不断得以推广。邓昌忠告诉记者,下一步,全市将把“长者饭堂”建设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积极探索具有南雄特色的“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让苏区的老年朋友在家门口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