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7
福州简称“榕”,系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截至202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678.0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131.4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39%;80周岁以上19.39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4.75%,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均居全省第一。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目标,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加大服务供给,着力改革创新,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做大做优做强省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迈出了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有力度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规格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2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集成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指挥长的居家社区养老项目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以及项目实施、用地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4个专项工作组,确保指挥中枢有序高效运转。二是加强统筹联动。出台《福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层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集成推出14项改革试点任务,分解下达80项具体推进措施和目标,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保障任务系统推进、联动推进。健全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安排例会,集中协调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疑难问题,确保各项目标、责任落实到位。三是严格督促检查。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要求市民政局联合市相关职能部门,不定时进行督促检查、跟踪分析,每半年通报一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并及时报告重大事项、重要进展、重大问题,确保各项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 二、坚持“一盘棋”规划,顶层设计有章法 一是规划领航。启动新一轮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修编,科学绘制2035年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蓝图,分别明确城市、农村规划设置的标准和任务,即城市街道(乡镇)每4万人配建1个公建照料中心;农村县级至少建设1个不少于300床的公办养老机构,乡镇按每万人40床标准规划建设1个公办养老机构。同时,督促各县(市)区将养老服务分批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推动任务落实。二是立法护航。启动《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程序,将居家社区养老的探索实践,固化上升至法律层面,切实打通以往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堵点、痛点。比如,对配建设施移交不到位或不予移交的,由规划、建设部门实施处罚;移交后挪作他用的,由民政部门实施处罚。三是政策助航。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同步将政策红利延伸至经济困难的失能、孤寡、残疾、高龄老年人,比如,分散供养标准最高提升至1930元/月,集中供养标准最高提升至3884元/月;全市2类完全失能老年人,每月可享受200元护理补贴;“6+1”类老年人每月可享受100至4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困难老年人家庭均可申请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负担,让发展红利惠及每位老年人。 三、坚持“一体化”推进,服务供给有梯度 一是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将养老床位“搬”进家。对失能老年人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安装可视化、紧急呼叫、体征监测等设备,由签约的服务机构每日开展远程查房服务,按需提供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够享受“准”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全市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750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14.2万人次。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在街道(重点乡镇)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社区层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六助一护”(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上门照护)等养老服务,探索形成“乐学”“驿站”“家园”三种社区养老服务落地模式,社区养老年服务人数达百万人次。三是持续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按照政府保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职能定位,科学规划我市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出台《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十七条措施》,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投资指南、养老服务政策措施清单,特别是鼓励采取独资、股份制、PPP等模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机构承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有效吸引更多优质的国企资本、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布局养老行业。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62家,其中县(市)区福利中心覆盖率达100%,民营养老机构占比97.53%。 四、坚持“一揽子”统筹,核心要素有保障 一是创新项目供地模式。首先是扩增量。启动养老用地“千亩计划”,下调养老用地基准地价,吸引优质养老服务企业进驻,泰康·福园康养社区正式落地,帝封江养老地块和金鸡新苑六期养老地块完成用地招投标,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其次是挖潜量。寻找潜在地块,“见缝插针”增配。如,将市社会福利中心侧边约10亩的体育用地,调整为养老用地。再者是盘存量。鼓励将空置的办公楼、厂房、社区用房等,提升改造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用房,按照不低于20%的标准,无偿用于养老服务。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发展校企对接,对各类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最高给予60万元补贴。实行入职奖补、在职奖补“双补政策”,最高给予3.6万元补贴。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从2017年底的2142人增至4761人。三是创新投资融资模式。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出台《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十七条措施》《关于培育养老服务示范企业全面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扶持政策,分别从投融资、税费减免、减免租金、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年均财政投入逾1亿元。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配合在榕银行机构推出“税易融”“纳税e贷”“战疫同心贷”等各类信贷产品,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打造“一系列”品牌,典型引领有成效 一是打造“e福养”智慧养老品牌。围绕“便捷服务”和“有效监管”需求,首创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双闭环”体系,即“需求-服务-监管”闭环、“发现-处置-反馈”闭环,串联助餐、助浴、助医等多个应用场景,可实现老年人需求“一键表达”,企业服务“一键送达”,政府监管“一键跟踪”。二是打造“食堂+学堂”服务品牌。聚焦“在哪办”“谁来办”“持久办”,由政府盘活利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区的存量用房免费提供场所;发挥养老服务企业“主力军”作用,强化国有企业“保民生”责任,挖掘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规模化”优势,共同承接运营;创新陪餐制度,由街镇或社区干部挂钩长者食堂,与老人共同用餐,监督餐品质量,逐步提升长者食堂服务品质。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引入省市老年大学开设的“线上+线下”课堂,倡导非就餐时段整体转换为“学堂”,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打造“金厝边”为老志愿服务品牌。创新探索“12345”为老志愿服务模式,即试点在社区搭建1个邻里互助驿站,确定自愿成团互助、认领志愿服务2种服务模式,组建居民、志愿者、服务组织3支服务团队,聚焦助餐、探访、义诊、陪伴4类服务项目,建立时间银行5项激励机制,同步完善“时间银行”全市性存储、通存通兑、时间兑换服务规则,切实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等,提供互助志愿服务。现如今,为老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专业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邻里关爱、守望相助”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风。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