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7
“当前北京处于养老服务发展的窗口期,‘十四五’期间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做客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访谈时表示,未来五年,北京将多措并举,力争让养老服务降低价格,提升品质。探索建设家庭照顾床位
据介绍,北京每天大概有500人进入60岁、120人进入80岁。目前,该市有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78万人,即将近1/4人口是老年人。
据李万钧介绍,北京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按“9064”格局设计的,90%的老年人习惯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选择在机构养老。
“其中,4%的老年人大部分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养老机构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全市大概有15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机构准备了大量的床位,机构床位的空置率大约为40%,机构建设总体上还是比较超前的。”李万钧表示。
想待在家里但照顾自己有困难的老人怎么办?李万钧说,2020年北京在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试点,建设了2000张家庭养老照顾床位。老年人需要经过评估,到辖区民政部门进行申请。为家庭养老照顾床位服务的机构基本上都是专业的服务机构,政府的补贴相当于养老院床位的补贴,鼓励这些机构上门服务。
据介绍,北京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每个月有1200元~3600元的补贴。
针对失能老年人有护理补贴,北京市有若干家专门机构对失能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符合护理补贴要求的老年人,每个月最高有大约600元的护理补助,可以支出老年人的护理费用,也可以用于入住养老机构,或者到养老驿站使用。
除了上述两项补贴以外,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不同年龄段的高龄津贴。
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方面,李万钧表示,目前北京约有养老护理员9300余人,其中70%以上来自外省市,且年龄多在40岁、50岁左右,每年流失率在40%左右。北京市民政局去年出台了《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将岗位补贴与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挂钩,设立养老护理岗位奖励津贴等,目前正在推进中。
养老助餐服务将升级
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都要依托社区。据李万钧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要求每个街道至少要建设一所养老照料中心。养老照料中心是一种小型的、镶嵌在街道里的养老机构,一般有50张~100张床位,当前该市有236所。
李万钧说,另一种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服务驿站不是按社区的行政区划来设置,而是按老年人的分布情况。老年人多的地方,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密度就要高。
目前,北京有养老服务驿站1000余家,还没有做到全覆盖。北京专门出台了养老服务驿站的管理办法,驿站的功能、服务质量都将大幅提高。
“在民政局的官网即可查询,此外还有全市养老的App,只要输入地址,附近的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都会出现,有联系电话、床位、服务项目,非常方便。”李万钧表示。
“吃饭是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今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专门把老年人吃饭问题列入为老百姓办实事项目来解决。要求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均要具备给老年人供餐的功能,老年人到这来吃,或者给老年人送。”李万钧表示,与此同时,所有供应老年餐的养老服务驿站,只要装了养老助残卡的POS机,老年人每刷一次,政府按照驿站的服务流量给予50%的补贴,让商家更有积极性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加速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李万钧还介绍了今年北京全市的养老工作重点:首先是保基本。经济困难、失能、失智等老年人要作为政府保障重点,精确地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同时要降成本,力争让养老服务人人可及。”李万钧直言,目前养老服务成本仍然比较高,比如土地成本、建设费用等,只有成本降下来,养老服务的价格才能降下来。
“加速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也是下一步工作重点。”李万钧透露,实施长护险制度的思路就是通过“自己交一点、单位补一点、财政担一点”的形式,实行三方出资,公众在进入老年阶段后,可以像看病报销一样报销护理费用,从根本上建立保障制度。
“友好九条”打破数字鸿沟
在公众关心的智慧助老方面,据介绍,2021年北京将继续引导科技向善,从四方面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
一是加强智能技术运用宣传,引导老年人克服数字“恐惧”,解决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二是启动“智慧助老”行动,开展“我教老人用手机”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落实家庭成员主体责任,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三是加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老年群体对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需求。四是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让智能技术更加人性化。
针对当前在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智能应用等领域存在的对老年人不够友好的现象,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起草了《北京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简称“友好九条”)。
“友好九条”旨在通过营造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居家生活、社区环境、交通出行、社会参与、人文环境、智能应用、家庭关系9个方面的友好环境,打破硬件设备设施对老年人的限制以及新智能技术给老年人造成的“数字鸿沟”,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公共社会资源和人文环境,促进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让老年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有健康和有尊严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