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25
“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话题。截至2019年年底,天津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达到266.73万人,占比24.14%。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这五年本市的养老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不断满足养老床位硬件供给的基础上,养老服务从品项、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街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从无到有,为老服务创新不断。这一切,只为一个宗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养老服务多样化
如今,全市现有养老机构364家,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签约率为95.6%,各类养老床位达到7.1万张,形成国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格局。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老年群体多层次、需求多元化的养老现状。5年来,本市先后出台或修订49项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涵盖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推进放、管、服改革,养老服务评估,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具体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尤其是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完善,依托照料中心(站)等社区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餐饮配送、便利购物、活动场所等服务,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这一养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从传统的“病苦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的转变。河西区马场街60岁以上老年人目前1.42万人,其中80岁以上2385人,低收入1746人,独居110人,失能152人,属于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区域,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迫切。据马场街居家养老专干马有介绍,河西区积极探索落实“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居家养老新思路,政府引进第三方机构龙福宫养老院进行运营,建立一个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一处以及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满足街级、社区级养老需求,服务半径500米,辐射0.78平方公里,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
养老服务“新”起来
马场街养老服务中心在优化养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和精神关怀,同时对全街高龄、失能、独居、孤老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监护,目前已有1400余名老年人办理了居家养老服务卡。居家养老服务卡既是河西区老年人的“身份卡”,又是享受各项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卡”,还是“河西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理赔的身份凭证。这个集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和短期托养服务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如何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打卡关注呢?
走进这个面积1600平方米的四层小楼,明亮的厅堂、温馨的笑容即刻驱散了满身的寒气。一层为老年堂食、取餐服务区,眼前的名厨亮灶,对食品操作安全一目了然。嵌入卫生站对接马场街卫生院,可满足老人健康体检、拿药取药等基本医疗需求。拾级而上,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楼梯,梯阶矮、梯面宽,走起来平稳、省力。二楼延伸的小型“中医院”可提供护理、按摩、针灸、拔罐、药透等中医治疗手法。二层的生活娱乐区,设有阅览长廊、心灵驿站、法律咨询室、书画室、茶艺室、诗歌朗诵室等休闲娱乐场所,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上到三楼,传来《打靶归来》轻快的歌声,原来是藏药足浴室里正在做足浴的几位老人边拍手,边唱歌。住在向荣里75岁的蓝鸿珍老人满脸挂着笑容:“我身体一直不太好,冠心病、脑梗后遗症,半边身子走路不利索,以前一到冬天就在屋里不敢出来,生活质量很差。社区通知我说家门口开办了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月24日开业时我挺好奇的,就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进来看看。听说这里有藏药足浴,我想体验一下,服务人员把我架到三楼。因为腿抬不起来,第一次用了矮筒,还得有人帮我抬着腿才把脚放进去,没想到蒸了一次,感觉轻松了很多。我每天都坚持过来,连续两个月下来,自己基本能自理了,现在还能上街买菜呢。”蓝奶奶兴奋地说,“我们几个人每天一边做理疗一边唱歌聊天,中午在楼下的食堂区吃午餐,一顿饭两荤两素,吃得特别饱。这一天多开心啊!这不,今天我代表几位老人送来一面锦旗‘快乐享老在马场,惠民熏蒸效果好’。”
除了藏药足浴室,三层还设有理发室、理疗复健室、日间照料室、助浴室、老人互助站等。
现代生活紧张忙碌,年轻人经常出差或加班打拼,为解决子女因工作忙碌无法照料老人的实际困难,四楼的短期托养服务区,为子女短期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托养服务(一个月以内),目前这里住着11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1岁。
在安静的图书角,坐着一位正在看书的老人,她叫张寿娥,今年80岁,退休前在兰州工作。去年老伴儿因病去世,三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因为身体原因,孩子们把她接到天津养老,本打算租房子、雇保姆的张奶奶发现了这个新开业的养老中心,一开始在这里买饭卡,吃午餐,后来干脆在四楼的托老所住了下来。“我住了快1个月了,感觉挺好的。平时一个人在家里太安静了,孩子们各有各的家庭和工作,我也没有力量帮助他们,他们也没有时间照顾我,最终到这个地方,我认为是合适的,或早或晚都得进养老院。”张奶奶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客观的分析,也能坦然面对现实,“我现在能自理,一天三顿饭,吃得好。在这里还有人聊天,有点什么事有个照应。我感觉还不错。”
自投入运营以来,马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吸引众多老年人前来体验,让老年人享受快乐养老的同时,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
老人家食堂:实实在在助老
作为20项民心工程,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已经在全市城镇地区广泛开展,通过补老人和补企业并举的“双补贴”方式,2019年在全市130个街道(镇)、1565个社区开展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以解决高龄和失能等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开设“老人家食堂”469家,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总数达10万余人次。其中,享受政府助餐补贴人群约3.4万。今年,本市在全力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的过程中,开设一级“老人家食堂”,可以提供配餐、就餐、个性化送餐服务;二级“老人家食堂”则可以提供配餐和个性化送餐服务。家住张贵庄福山里的赵先生耄耋之年老伴儿去世,身边没有子女,每天就靠老人家食堂送餐上门,解决了吃饭问题。
“老人家食堂是实实在在的助老服务!”南开区居民习女士说。她的90岁的老母亲住在华苑安华里,为解决午餐问题,社区推荐了久华里物业公司办的老人家食堂。“菜品挺丰富,价格合适,减去国家给80岁以上老人的每餐三块钱补贴,每顿饭三菜一汤、一份主食,就交17块钱。而且老人一顿吃不了,到晚上热一热又当晚餐了。”习女士满意地说,“我觉得老人家食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助老服务,是老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依靠,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很有发展空间。”
天津市山华兴物业公司久华里项目服务中心副经理牛姐介绍,2015年久华里物业公司为了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开办了这个便民食堂。开始只有十几个订单,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周边社区居民关注。2016年5月,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核,企业资质、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各项指标均符合申办一级老人家食堂资格。“我们坚持当天采买制作,由红旗饭庄的厨师掌勺,每天菜品不重样,而且菜量大、花样多,保证食品安全。我们充分利用本公司的人力、场地资源,工作人员兼职,不在外另租场地,降低了成本,优惠了订餐客户。老人们比较满意。现在固定订户已达80多户。”今年82岁的久华里社区居民王燕玺说:“我在这订餐有6年了,每天中午这顿饭少油少盐,荤素搭配,吃饱吃好,保证了一天的营养,晚上孩子们回来做饭,我就只喝一碗粥。这么多年养成了吃饭定时定量的好习惯,身体一直不错。”
硬件提升,“软件”也要跟上
近几年,本市大力推进不同层级、功能各异的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环境、新设施、新装备遍地开花。然而,硬件设施改善了,在一些地方“软件”服务却还没有跟上。今天的养老服务更需要科学的养老理念,更需要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更需要关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的养老观已经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老年人衣食住有着落的传统观念,变成除了有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外,还需要得到精神慰藉。“这就要求我们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护理技能、知识储备等综合素养提升,这样才能够满足新时代老年人所需,才能够使他们身心愉快、健康养老。”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天津市养老服务职教集团秘书长左春雨说:“我们的养老专业是天津职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已有10年的办学历史。去年9月,又成功开办了全国首个养老专业本科。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老年社会工作、营养膳食、中医养生与保健、老年基础护理、老年生活照料,还学习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老年心理照护等多方面知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涉猎学科很广,知识技能掌握比较全面,能够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新老人’的养老‘软’需求。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养老行业中高层的管理者。”
“在今年成立养老服务职教集团大会上,康宁津园董事长习军说,目前康宁津园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层干部是职大养老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左春雨还是很忧心地说:“目前养老机构缺护理员,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很多机构招聘学生后就一味地把学生定岗在护理部,这是造成人才流失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们从养老护理员这些基础岗位做起,但是很多企业就把我们的学生定位在养老护理员岗位,这样是不可取的。”
另外,左春雨强调,要想留住人才,确保养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还应该从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舆论宣传等方面给予关注,让他们觉得自己从事的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安心舒心地为老年人服务,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