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8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以普惠型、均等化、专业化为特点的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快速迈进,提升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儿童需求相比,基层儿童福利保护工作队伍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合力为其提供相应支撑。
基层儿童福利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儿童社会工作者;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建设基层儿童福利保护服务体系,在每个村居选任专人开展儿童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多处提及儿童,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要求,为基层儿童工作体系建设推进指明了方向。
按照国务院困境儿童保障政策要求,尽快建立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网络,特别是在村(居)搭建直接面向儿童的基层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全国铺开基层儿童福利保护服务体系,每个村选拔1名基层儿童工作人员,这是一项大工程。仅靠现行高校专业人才教育、社工职业水平考试认证等培养体系,难以实现基层儿童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地方创新和发掘本土的经验,鼓励一些基本符合儿童福利条件的人员投入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同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习与培训机制,以便尽快实现在全国建立基层儿童福利主任队伍的目标。
“赤脚儿童社工”模式的实践成果 2010年,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 在山西、河南、四川、云南、新疆5省(自治区)12县120个村开展基层儿童福利保护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村级儿童福利主任模式,解决基层“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 儿童福利主任的优势在于扎根基层,不足则是缺乏儿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但是,传统型教育并不能为远在基层、扎根一线的儿童福利主任提供足够支持。为了提升儿童福利主任专业化服务能力,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利用自身智库的优势,结合项目实践和专业研究,携手高校社会工作专家团队,开发了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服务框架,设计了一套以儿童福利主任为核心的定制化技术支持套餐,通过设立儿童福利主任工作标准、设计儿童福利主任培训课程、提供跟踪支持服务等方式,在120个村社进行实践并不断完善,将儿童福利主任打造成了一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基层儿童社会工作队伍。 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采用在项目村本地选拔人员并进行专业化培训的“赤脚社工”模式,培养了一批了解本地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既具备开展好儿童工作的前提条件,又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基层儿童福利主任队伍,他们经过学习和培训后有效完成了儿童家访、管理“儿童之家”、指导和解决儿童困难等多项工作。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的经验证明,专业化的儿童社工必须进入社区,并对其进行具体培训和督导,才会产生最大的社会效果。“赤脚社工”的项目经验将为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支持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工作体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需多方参与 2015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世界宣明会等社会组织,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各大高校社会工作、儿童心理等专家团队,与7个省份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专业支持基层儿童福利保护服务项目。通过政社合作,引入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收集并解决儿童户口、低保、就学、大病救助等多项需求,将试点地区近25万名儿童纳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 2017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步开始推动基层儿童福利保护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培训的需求更加显著。为了让更多的儿童福利主任能够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2017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设计了符合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需求的社区儿童社会工作者知识体系与培训课程,通过实地和远程培训,提升儿童福利主任专业能力。通过“儿童福利主任学习网络”——儿童社会工作技能发展中心,指导儿童福利主任及相关管理人员提升专业工作能力,目前该网络已经上线了《社区儿童社工必备十课》初级网络课程,面向儿童福利主任等一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人员免费开放,以支持一线儿童福利主任做到上岗无障碍。 当前,迫切需要发挥政社合作优势,以专业化为目标加快培养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立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持体系,提供研究、咨询、督导、培训等支撑服务,助力基层儿童福利保护专业化服务全面落地。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