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1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5年底,本市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43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为30.2%。自确定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以来,本市积极探索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73家“长者照护之家”,到2017年底,将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的街镇全覆盖。
据悉,为了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扶持政策,本市本月还将出台涵盖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以及涉及第三方责任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保险,帮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降低运营风险。
探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
“您好,请先穿上鞋套再进入。”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浦东乳山路的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走进室内,温馨整洁的装修及随处可见的卡通玩偶让人难以联想到这里是一间养老服务机构。记者发现,每个房间的门牌都会画上一种花卉的图案并标上“助浴室”、“餐厅”、“娱乐室”等字样。工作人员于凌表示,许多老年人对于图案的记忆会比文字更加深刻,这些花卉图案是防止老人迷路,帮助他们回到正确房间的标识。
家园内分别设有日间照护中心以及长者照护之家。前者为轻、中度失能失智长者提供生活照护、康复训练、康乐活动、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后者则为中、重度失能长者提供24小时的中短期托养服务。据介绍,这里的助浴室以后还将定期对社区居家老人错时开放,一次使用不超过15元。
记者碰到了67岁的郑志梅老人,老人家因为骨折开刀来这里康复居住一段时间。“我爱人走了好几年,出院后,女儿要上班,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实在不放心,就参加了1个月的短托项目”,她说,这里有康复师进行指导,护理人员也与以前在其他养老院看到的不同,“他们叫我‘大姐’,说话口吻很亲切,主动问需要什么,让我心情很放松”。
于凌说,家园内还设有家庭照护增能坊和护理站等,可将设施内的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内每个家庭。“增能坊可向社区内有需求的家庭提供辅具用具租赁及指导、护老者培训等。”
目前尚在审核的内嵌护理站今后还可推动探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新模式,构建梯度联动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逐渐为居家长者提供基础护理、临床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等上门专业服务。
养老院将资源辐射社区
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于2015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作为一家公建民营的综合性养老机构,三福院积极整合养老机构场地资源辐射社区,在院内统筹出场地建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即将对外开放。设置了助餐服务点,工作日每天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院内还成立了护理站,即将对外开放,可为社区里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福利院还积极整合养老机构技术资源辐射社区,作为短期托护(喘息服务)项目的服务机构。该项目是通过建立将失能老人临时转入专业机构进行短期照护服务的机制,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料者提供短暂的自我调节机会,以减轻其照料压力。失能老人可通过统一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提出申请,经评估后由三福院为其提供每年1-2次且总数不超过30天的短期托护服务。
“以奖代补”走得更远
2016年8月,本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丰富多样、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像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这样的社会养老机构以及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这样的公办养老机构将越来也多,形成以这些点为中心向社区辐射的综合养老格局。
为了让这些养老服务机构能更持续发挥作用,从去年1月起,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从内设医疗机构、招用专技人员、品牌连锁经营三个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予以奖补。为帮助防范运营风险,本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由市、区县与养老机构三方共同承担保费,截至2015年底,参保养老机构占全市总数的87%,发生伤害事故的养老机构以及老年人的经济风险得到保障;2016年,保费提高到180元/床,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从2017年1月起,本市还将出台涵盖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以及涉及第三方责任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保险,帮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降低运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