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会 中文/ EN
线上申请 线下申请
行业快讯

Notification announcement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快讯

“30时代”上海如何养老?医养结合面临人才困境

发布时间:2016-06-30

人口深度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正在促使上海加大养老在公共政策中的权重。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医养结合”扶持政策的同时,上海还提出以产业化为取向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网。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老”的城市。截至去年12月31日,6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老年人口为435.95万人,比例达到30.2%。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30时代”的城市,老年人比例接近全国数据的2倍。

上海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报告称,到2045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会突破64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5%。

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吴乾渝在近日举行的一个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协作的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医养结合领域。

泰康人寿副总裁兼泰康之家CEO刘挺军认为,医养结合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才教育体系,因为我国没有一个发达的全科医生训练系统,没有一个规范的老年科医生的训练系统,相关人才非常短缺。

居家养老社区化大势所趋

无论从传统还是现实来看,居家养老都将是“中国式养老”的主流。上海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框架,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如今,“9073”已变成了全国推广的养老模式。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老年空巢困难家庭不断增加,家庭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面临极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社区化就成为大势所趋。

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认为,未来老龄化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更加严重,居家养老的老人将可能面临病老无助的窘境。根据有关统计,80%的老年人都患有一定的疾病,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占43%,三种疾病以上要占到21%,生活不能自理的也要超过3%。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在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对于医和养的需求侧重点不同。60岁到75岁的“乐老”阶段,特征是“以养代医”,老年人的开支主要不是用在吃药看病上。

第二阶段是75岁到90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器质上的疾病就凸显出来了,这期间叫“以医代养”。他们对医疗的需求比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重要,如果没有医护服务,他们的生活可能就没法继续了,居家养老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刘挺军表示,社区养老是介于居家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形式,主要体现为两种,一种是老人住在家里,由专业的养老机构提供上门的照料和护理服务,比如说送餐、康复训练、协助生活起居、精神慰藉等,还有一种就是集中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的大规模养老社区。这种社区不是一个楼盘,也不是一个医院,它能满足老人全方位的需求。

医养结合的人才困境

刘挺军坦言,“泰康之家”向全国复制的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人才缺乏——即使招聘三甲医院的医生、三甲医院的护士来做养老的长期护理,很多作业的模式、理念、观念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冲突的。

不管老人是住在家里,还是在日间照料中心,还是在像泰康这样的养老社区,背后都应该是机构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作为支撑。特别是在大城市,未来通过专业化社会服务进行养老是一大趋势。

刘挺军认为,养老产业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去构建一个社会教育的支撑体系,能够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老年科医生和长期护理的人才,以支撑养老社区的发展。

杨燕绥表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必须一手准备好钱,一手准备好服务。在接近深度老龄社会时,老龄护理专业应该占到劳动力市场的10%,富裕国家两个人服务一个人,我国可能是一个人服务两到三个人,按这样规模计算,我国劳动力市场应该有3000万人来从事这个行业,实际上现在最多也不过两百万人,人才缺口非常大。

黄钢提供的另一组人才缺口数据显示,以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万测算,按照1比4的护理人员的配置,应该有1000万的相关护理人员,但现有数量肯定不超过100万。而这些人中,真正有专业背景专业素质经过一定训练的人,还不到10%。

上海市做的一项统计发现,老龄护理人员存在三高三低的情况:地位低、工作强度大;薪酬低、流动高;技能低、年龄大。从事养老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的人也不到1%,养老护理人员老龄化程度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