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4
今年6月19日是第三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救助站——这个在一般人看来略显神秘的机构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目前工作又存在哪些瓶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了宝鸡市救助管理站,看看这个西北地区首家“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是如何做的。
“进门蓬头垢面,出门满面春风。”说这句话时,陕西省宝鸡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任转军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十几年来,他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对救助站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宝鸡市救助站能成为“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很大程度归功于“整合社会资源,资源社会共享”的工作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宝鸡市救助站迈出了购买引进服务先行先试的脚步。
尝试购买服务,就凭中央一句话
2002 年,任转军刚刚来到宝鸡市救助站时,当地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由境外社会组织以项目形式进行,从心理疏导到疾病治疗,由于引入了西方先进理念,工作很扎实。任转军觉得国内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就派工作人员参与项目工作。2006年,项目结束后,任转军担心以当时救助站的能力没办法把工作做好,就与该境外社会组织的翻译杜成飞商量,能否把这项工作接过来。
就这样,国内首个区域性、全天候从事流浪、困境儿童援助及保护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宝鸡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新星援助中心)诞生,负责人正是杜成飞。
“当初没有政策,就凭中央一句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转军说,他把这次跨界合作视为“用贝壳换贝壳”的原始购买服务方式,但受条件所限,救助站当时没有资金直接进行购买,只能以提供场地和水电的方式,置换所需要的岗位服务。
从2006年4月到2012年底,新星援助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