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30
“能够提供文体娱乐服务的占75.4%,而能够提供上门送餐的只占10.9%。”日前举行的以为主题“老龄化与城市发展”的线上民建北大“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认为目前居家养老设施重“软服务”轻“硬服务”,呼吁把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效果和重心设定在需求侧,即评价获得相应服务的覆盖率、服务效果和满意度。
乔晓春说,此前他们曾对北京市居家养老设施状况进行过摸底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需要照料人群占17.1%,所有居家养老设施中,针对需要照料老年人提供生理、生存和生活支持的“硬服务”在居家层面提供比例比较低,而文体娱乐、心理慰藉、法律援助、健康指导等“软服务”在比较高,比如能够提供文体娱乐服务的占75.4%,而能够提供上门送餐的只占10.9%。目前社会各界更多关注的是建了多少居家养老设施,但很少关注这些养老设施到底为多少老年人提供了服务,提供了哪些服务,以及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乔晓春建议,不应把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效果和重心仅仅放在供给侧,而需要设定在需求侧,即评价获得相应服务的覆盖率、服务效果和满意度。
北京市人大代表、民建北京市副主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关注的是“北京市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他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影响北京市社会结构的基础问题,随着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问题逐步凸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尚待进一步提升,老年健康服务供需存在的结构性不均衡有待完善。结合参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工作,黄石松建议,应准确把握老年健康工作的目标定位,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着力突破老年健康工作的痛点、堵点、难点,破除制度障碍,推动社会办医,突出基层社区作用,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将符合规定的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服务项目和相关药品纳入医保,做实老年人家医签约服务,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老年人应急防控机制和社区基层治理的作用等方面做出系统、全面的安排。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庞丽华关注的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和未来变化趋势”。她借助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老龄化水平和特征的城乡差异,指出受青壮年劳动力乡城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地区。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家庭结构等方面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并以全面二孩政策下不同生育率方案和人口预期寿命、教育转换率和城乡人口迁移为参数,预测了我国未来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口的人力资本。
对我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探索是民建北京市委和民建北大委员会持续关注的课题。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司马红呼吁将老年友好城市列入城市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她说,“十四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期”,人口老龄化叠加城市发展转型是北京市的基本市情,应从增强首都城市竞争力、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保持城市内在活力等角度认识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计划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全过程,通过政策、管理和引导,以积极的姿态,发掘老年人和城市的潜能,通过社会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参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公共社会资源和人文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老年人的氛围,促进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让老年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受有保障的生活、有健康的生活、有快乐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和有价值的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