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2
近日,20多名市政协委员到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视察调研,称办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向委员介绍情况时表示,本市将推出“北京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大数据应用行动计划”,逐步实现老年健康数据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同时,制定利用闲置空间改造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工作指引,疏解腾退的闲置空间将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建设。
现场400多名患者血压血糖实时监测
在朝阳区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员们走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迎面墙上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屏幕上有24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记录着一名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情况。突然,最前面的一个格子跳动了起来,血压数值变成了红色,150/74。大夫马上点开这位患者的名签,查看此前患者病历信息还有联系方式,立即给患者拨通电话,询问患者情况。
值班大夫告诉记者,这里实时监测着四五百位患者的血压、血糖数据,如果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予以提示。据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介绍,这里原来是潘家园医院,两年前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周边老年人居多的特点强化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搭建了叮咚健康监测平台,给存在血压、血糖等慢性病的签约患者发放终端设备,实施智慧化监测管理。
利好将建5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据库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向委员们介绍提案办理情况时表示,市民政局正在建设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将推动实现民政、公安、卫生、社保系统老年人口数据对接,形成全市5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据库。本市将完成“互联网+养老”北京模式和相关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化运营、产业扶持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此外,市民政局还将制定北京市养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及数据共享实施方案等,完成全市已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地图标注工作。
李红兵还介绍,北京市将推出“北京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大数据应用行动计划”,依托大数据平台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逐步实现老年健康数据由老年人授权,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为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加精准的养老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现场“养老+医疗”最受老人欢迎
在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侧百余米外的松榆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几位老人正排队等候专业大夫的按摩;而另一间活动室内,十来位老人正跟着志愿者学习英语。
这家养老服务驿站也是由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的,这种医疗机构+养老驿站的模式,既统筹了人员等成本的支出,又为居民提供了更专业的服务。
随后委员们又来到双井恭和苑养老照料中心,这是一家营利性老年持续照料生活社区,入住的3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6岁,最大的已经上百岁。而为老人们提供医疗服务的,就是与恭和苑有着连廊连接的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该中心接诊量为十六七万人次,十分之一来自3家养老机构。“有专业的医生进行入院评估,医疗服务能到床前,太好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放心的医疗服务让她选择了这里。
利好疏解腾退的闲置空间优先用于“养老”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李亚兰说,营造多元化的医养护服务供给模式,需要整合政府、市场、社区多元化供给服务资源。可试行健康管理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和患慢性病老人,给予资金兜底保障。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向委员们介绍提案办理情况时指出,目前北京市已经与175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157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率达68.5%,全市95%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挂号、就医等绿色通道。建成了首批42家老年友善医院,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全市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社区卫生机构1500余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58家,进一步方便了老年人在社区和养老机构就诊、用药。
据悉,市民政局正在组织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各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模式及体系、乃至所需设施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数量规模。制定利用闲置空间改造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工作指引,疏解腾退的闲置空间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建设。探索在街乡统筹协调下,形成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养老服务社会治理机制,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区域化统筹。
(来源:北晚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