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会 中文/ EN
线上申请 线下申请
行业快讯

Notification announcement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讯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这四位司局长谈了谈他们的体会

发布时间:2017-11-21

日前,民政部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交流心得体会。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上,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俞建良、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庞陈敏、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分别谈了思想认识和学习体会。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去听听,这四位司局长怎么说。



学深悟透砥砺笃行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刘喜堂(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

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总揽全局、引领未来,极具震撼力、穿透力和感召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定向和指引。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用心体会。于个人而言,更要结合民生保障工作,学习十九大精神。

一、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情怀

通读十九大报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展现出的浓浓民生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通篇的一条主线。十九大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会议主题之一,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报告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作为重要内容,用事实说明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同时,报告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明确指出了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不少短板,比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报告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时,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视为主要社会矛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情怀。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报告在部署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时,又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重点工作,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展现了总书记心系民生、思民疾苦的为民情怀。十九大报告将总书记浓浓的民生情怀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奋斗、发展为了什么等问题。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必将成为鞭策我们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不竭动力。

二、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判断。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党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这一新征程中,民生保障责无旁贷。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明确新任务。

关于新时代民生保障的基本原则,十九大报告提出“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我理解,“兜底线”就是要做好兜底性民生保障,确保底线公平;“织密网”就是要建立健全民生保障安全网,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建机制”就是要从制度上为民生保障提供保证。

关于新时代民生保障的基本特征,十九大报告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新时代民生保障的基本遵循,也是指引民生保障工作的努力方向。

关于新时代民生保障的主要内容,十九大报告进行了全面阐述,在社会保障方面明确要求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等。

关于新时代的基本民生保障,十九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能否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的关键,是确保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制度安排。

新时代提出新思想,新要求引领新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关于民生保障的重要战略部署,砥砺笃行,切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三、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切实做好当前社会救助工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构建功能完善、城乡统筹、

务实管用、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共奔小康。

一是推进城乡统筹。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在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待遇公平。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健全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统筹协调各部门救助资源,形成民政一门受理、部门协同办理、资源信息共享的综合救助格局。

三是拓展救助内容。在做好生活保障的同时,注重救助对象的能力提升、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支持引导社工机构开展专业服务,链接救助资源、对接服务项目、衔接相关政策,提高救助水平。

四是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加强基层基础,着力解决基层救助服务能力薄弱问题。

五是切实筑牢网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分层、分类救助。加强制度衔接,形成救助合力,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十九大精神

俞建良(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

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和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对执政规律、对时代特征、对人类发展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催人奋进。对十九大报告内容,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学习掌握运用好尚需有一个深化的过程。

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这为我们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十九大报告精神指明了方法。

方法正确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和准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指引有助于理解学懂十九大报告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作基础的,是基于对实践认识的本质、过程、规律的方法总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思想武器。

十九大报告的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结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十九大报告首先对五年工作进行总结,这是丰富的实践基础,由此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然后进一步把视野放宽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近500年乃至中华民族近5000年进行认识,这是深厚的历史基础。由此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用三个“深刻认识到”和“四个伟大”辩证关系的论述,揭示了对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新认识。进而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对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基本方略作了完整表述。

对这一思想的由来,十九大报告表述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这个思想今后的发展,十九大报告表述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规律的运用,同时通过不断创新认识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有助于理解弄通十九大报告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光辉,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在报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熟练掌握和运用以下几个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和弄通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是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体现为整体性和系统性。十九大报告涉及内容包罗万象,我们要避免只从自己业务角度去寻找只言片语的重合,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理解。而要做到像习总书记说的,“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学会在中国和世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中去把握相关论述和工作部署。对社会福利工作来说,除了把握上述关系,十九大报告中还包含着一些具体的相互联系,如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民生的关系、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与健康中国的关系等等。

二是运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发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体现为历史观和发展观。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个观点,才能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把握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才能理解分步走战略,近期、中期、长远目标的意义。才能做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把握社会福利的定位,既推进福利事业发展又避免进入“福利陷阱”怪圈。

三是能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事物的变化由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其中内因是决定性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个观点,才能理解为什么习总书记要反复强调“精神状态”,在报告开头号召全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报告结束告诫全党“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才能理解十九大报告工作部署中习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也才能在社会福利事业面临转型,养老服务业面临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关注、管理体制不顺、人力紧张等困难和问题时,保持我们的旺盛斗志,克服千辛万难,不懈推进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发展。

四是人民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这个观点,才能理解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理解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为什么出现203次成为最高频词,才能理解习总书记带领新常委在记者见面会上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的深切含义。也才能理解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就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用矛盾分析法作辅导有助于理解做实十九大报告具体业务

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涉及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关业务内容,包括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康复服务、老年人关爱和养老,尤以养老的内容最多。运用矛盾分析法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业务内容找到问题短板、分析根源症结、开出解决良方、落实具体措施。如,在养老方面:

(一)报告在分析当前工作不足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把养老作为民生领域短板、群众面临的难题之一提出来。根本原因是社会进入老龄化,高质量可持续养老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而我们的保障和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这是矛盾的起源,需要深入调研分类分层分析养老需求内容,以及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和根源。

(二)报告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部分分别提出,要激励人们孝老爱亲,要完善养老保险,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这是矛盾解决的主体,需要强化和廓清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职责和界线。

(三)报告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分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是矛盾解决的路径,需要既要在战略上研究也要在措施上落实,及时、科学、综合应策。

(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之一,报告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提出,在“七个有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包括“老有所养”。这是矛盾解决的结果,需要给出阶段性预期以及保障内容、路径、程度和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提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引导预期、保障适度、更可持续等理念和观点。这是矛盾解决的循环和螺旋上升,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所决定的,需要永不懈怠,不断提升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




跟上新时代干出新境界

庞陈敏(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

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次大会,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时代标志,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划时代意义。当前,我和减灾中心的同志正处在学习原文阶段,努力读懂十九大精神的精髓要义。

一、要跟上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判断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努力进取,促使经济社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高峰的精准概括。作为过去五年社会变革发展的亲身经历者,我们在各自从事的事业中亲身体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开创性成就,在从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过程中,更是深切地体会到党中央把这项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这种感同身受,更加有助于领会“新时代”的到来对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而对全世界全人类命运的意义和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跟上新时代,弄潮新时代、奉献新时代。

、要武装新思想

新时代需要新的思想,指引全党为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系统性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列,成为全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思想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回应了新时代全党同志继续履行历史使命和全国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期望,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是新时代的理论最强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全体党员理论上跟上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新思想,弄懂悟透,入脑入心,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体统一领导,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要聚焦新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相一致,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开创性成就带来的全民振奋相呼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要围绕新的主要矛盾进行各项工作的谋篇布局,着力于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聚焦矛盾,致力于解决矛盾就是促发展。聚焦新的主要矛盾,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的各项改革发展措施落实,特别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重救灾轻减灾和灾害防范的区域不均衡是社会主要矛盾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集中表现,我们要更加重视灾害风险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普惠型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供给,为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更加关注灾害对不同群体特别是脆弱人群的影响,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的生活。

四、要瞄准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全党绘就了新时代的奋斗蓝图。新目标已经确立,需要我们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实现新目标,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总书记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更加自觉地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工作的首位,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五、要干出新境界

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减灾中心全体同志要真学、真懂、真做,迅速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并务求学习质量和工作实效;要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来学习,并把自己摆进去。特别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十九大精神学习为统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减灾中心党员思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扎实的党建引领和保障减灾中心各项业务发展。减灾中心的工作与我国经济建设、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指针,按照部党组和黄树贤部长的要求,继续围绕减灾中心主责主业,不断推进灾害评估、灾情管理、遥感卫星监测、防灾减灾宣传、国际合作等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能力,更好支持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