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30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达1.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8%。更有预测表明,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中国人如何养老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多项重磅措施,包括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差异化养老保障,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长期护理养老保险,建立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支持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等。这些政策不仅为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能量,也给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送上了大礼包。
1.养老三支柱有长亦有短
从国际上来看,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上,一般都是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三支柱体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表示,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养老保障体系,从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开始,到目前为止,已实行政府、企业、个人三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4亿职工、5亿多城乡居民,这在全球范围都属于突出成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参与率虽不太高,但已有了基本的制度安排,发展相对稳定;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则较为滞后,制度未跟上、缺口也很大。”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今年1-5月份,全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约1.58万亿,同比增长23.9%;总支出约1.35万亿,同比增长23.2%,基金累计结余4.08万亿。从企业养老保险情况看,随着经济回稳向好,1-5月份基金征缴收入增幅10.4%,重回“两位数”增长。人社部表示,按此趋势,全年基金仍将保持收大于支、累计结余持续增加,能够确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但基金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仍在。东部结余多、中西部结余少,特别是东北等老工业地区,缴费人员少、退休人员多的情况突出,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此前表示:“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高的省份,能够保障50个月的支付,特别困难的省份,当期收不抵支。也就是各省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最主要因素是人口的抚养比,负担不一样。”
2.商业养老险迎来发展期
“我国老年抚养比一路走高,已从2006年的7.7%上升至2016年的15.1%,并加速逼近国际警戒线,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日益严峻。”中国人保寿险公司一位资深人士如此表示。
最近,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的趋势明显;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参与率偏低,但稳步发展;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缺口较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倒逼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
黄洪介绍,从总量来看,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规模还不大。2016年,具备养老功能的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为8600亿元,在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25%;其中退休后分期领取的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为1500亿元,在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中占比仅为4.4%。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前一数字为50%左右,后者超过35%。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缺口的背后,也意味着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国家已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长期战略任务的大背景下,其意义更是不可低估。
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批示,再到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同年4月14日,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直至今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多项重磅措施,依据顶层设计和这些具体措施,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即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3.个税递延有望“加速试点”
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创业创新便利群众生产生活;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助力老有所养。
就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表示,商业养老保险不仅是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供应商。保险公司应抓住养老服务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养老产品与服务,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业做大做强。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从三个层面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措施,其中首次明确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所谓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即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明确来说,是由个人自愿建立个人养老账户,对在规定额度内进入该账户的收入,以及在账户中投资运营的收益暂不征税,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可延期至将来领取养老金时再征收,也就是撬动个人为养老提前做储蓄,直到其退休领取时再进行征税,从而实现个人激励和政府税收的平衡。
这实质上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从而拉动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需求,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催化剂。
就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中,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对于个人养老的贡献都有待提高,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对促进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将发挥积极作用,可谓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虽然此次会议上没有明确给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具体时间表,但与以往相关会议或文件中提及该试点时的表述相比已有明显变化,由此前多用的“适时开展”、“正在研究”等词汇转为“加快试点”。
而笔者也从部分保险机构内部人士处获悉,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相关产品、系统等方面的准备,随时等待试点启动。
“此次国务院会议上强调了要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明显传递出了加快出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信号。”一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就此,同样有专家分析,财税政策是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巨大杠杆,而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存在年内落地的预期,一旦推出,首先将利好保险业,每年至少将新增保费收入数百亿元。同时也利好资本市场,因为税延养老险存在增值保值的资产配置需求,这意味着继年金后,A股又将迎来新的中长期属性的资金。
4.保险产品“个性化服务”大势所趋
除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外,“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养老保障”也成为整个会议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健康生活理念不断深入,2016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突破76岁,比1990年增长了10岁,其中近百个大中城市的人口平均寿命超过80岁。同时,预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4.5亿,里面含有超过四千万的半失能及失能老年人口以及众多的无子女、“空巢”家庭等特殊群体。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养老需求,不同的服务保障,如果不能从多渠道、多层次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的问题,不仅要拖累经济发展环境,还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已是大势所趋。
针对“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助力老有所养”方面,国务院主要部署了三条措施,其中,“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养老保障,大力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长期护理、住房反向抵押等商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长期照护、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发展针对无子女、‘空巢’家庭等特殊群体的综合养老保障计划”被放到了首位。
“保险经营机构主要提供两方面的服务,一是养老产品,二是养老服务。养老产品的提供主要是以保险产品为载体,比如人寿险等最传统的产品,今后,养老保险产品除了人寿险等传统险外,主要准备开发的就是税收递延优惠下的新型养老保险,养老产品范围也将扩大到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险种。另外一方面,保险机构也提供系列的养老服务,比如,由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等。”董登新表示,“一对一”的产品设计成本很高,相对的个性化产品开发应该是基于两种情形的产品,一是将传统的保险产品的跟养老挂钩的产品,此前并未涉及税收递延的优惠,今后应会有所涉及。二是针对不同类别人群设计的不同的产品,比如根据投资人的风险偏好。
毫无疑问,保险产品的个性化为投保人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形成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良性互动,同样有利于保险公司从中寻找出新的盈利增长点。据了解,为了鼓励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保监会已将部分保险产品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灵活的监管政策大大节省了产品面世的时间,给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留下了丰富的空间。
5.商业保险深度融入社保
近几年,保险机构一直努力开拓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以养老社区投资和建设为例,泰康人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地区投资220亿元建立起来的1.3万户养老单元。中国人寿除了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外,还出巨资加大对健康领域的投入,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此外,中国平安、合众人寿、新华保险、太平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也已进入上述领域。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商业养老保险项目中做得最有社会效益,覆盖面广泛的要数保险机构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出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障。笔者最近在广东省实地采访了“银龄安康行动”,这可以看作是当前政企合作推进养老保险服务和产品创新的一个缩影。
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王长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2014年广东省民政厅、省老龄办联合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在全省启动了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项目——“银龄安康行动”,仅用两年半时间,全省(不含深圳市)参保人数超过630万人,覆盖率达到53%。
与单纯的商业保险不同,“银龄安康行动”是通过商业保险与老龄工作的结合,将政府、保险公司和社会力量吸纳到行动中来,搭建起为老人服务的“政府显关爱、企业献爱心、子女尽孝心”三大平台,共同构筑老年人风险防范体系。这个保障方案中,保险公司通过部分让利,突破了商业保险不能覆盖65岁以上老年人的局限,弥补了社保、基本医疗在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方面的不足。在提升老年人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个人、家庭和政府的负担。
“广州市由政府统一出资,为106万户籍老年人每人投了一份20元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意在通过政府购买中国人寿的服务,引导老年人增强保险意识。”广州市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温凌飞说。
现在“银龄安康行动”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近期,中国人寿派出了众多业务人员深入社区,成为社区保险服务驻点人员,他们的任务是为老人讲解政府的保障内容,提供现场理赔,真正解决了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6.多维度发力解决现存问题
不过,无论是养老社区建设,还是医养结合、产品和服务开发,目前保险行业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竞争还在初级阶段。从政策温床到潜在发展机遇充分发掘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不少专家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亟待提升几个维度:首先,要提升产品种类创新力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并能很好与各地社保相结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是一个新挑战。另外,保险公司还需在一些新领域展开差异化创新。比如,在老年人疾病护理领域的创新,这将是未来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
其次,要提升商业保险专业化水平。商业保险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保险体系,如何规避风险,这对保险机构来说还是比较新的课题。目前来看,风险数据积累远远不够,养老保险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
最后,商业养老保险税优问题亟待落实。“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尽快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制度。”周延礼一直为此呼吁,因为税优政策落实快慢直接影响商业养老保险经营。
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障碍,但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养老产业的第三支柱,在政策、保险机构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下将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7.三招保障资金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商业养老保险缴费和领取周期都很长,在此过程中,养老金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保监会强调,保险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老百姓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确保资金安全稳健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黄洪表示,保监会将从三方面来确保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安全稳健运营:第一,强化保险机构的资质要求,包括精算技术的水平、人才队伍的储备等;第二,加强养老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管理的监管,规章制度建设、负债匹配管理、预警机制建设等都是重点;第三,完善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投资的支持政策,为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投资重大项目、支持民生工程建设提供绿色通道和优先支持。
“在确保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实现保值和得到合理回报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包括明确责任、规范组织等多个方面,同时,加强商业养老保险技术、人才等短板的建设。未来,若能稳步推进相关工作,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养老保险空间巨大的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前景,并将能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业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褚福灵说。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