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25
银色经济是我国近两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的发展出现的新词汇。但是“银色经济”“银色社会”对于早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却并不陌生。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发表了《银色经济及其发展战略》一文,归纳了银色经济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尤其强调在经济发展速度,第三产业,尤其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社会企业的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需要我国提前做好相关战略部署。德、日、韩这三个在老龄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这几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政策内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银色经济的构建最先涉及的一个数据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即年均GDP增长率。德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在二战前期的1932年。从1950年开始到1960年的十年间,德国的年均GDP增长率除1958年外均远高于5%。而从1973年到1993年,除了1990年和1991年,其他年份远远低于5%。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之后其逐年下滑趋势更为明显。
日本在刚步入老龄化社会时年均GDP的增长率高达10.3%,但到了2010年,日本的年均GDP的增长率为1.7%。韩国在2000年年均GDP的增长率为8.9%,而2015年则为2.97%,其增长的速度也在放缓。
可以预测中国在城镇化逐渐接近尾声,进入到深度老龄社会,尤其是超级老龄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渐放缓。
再来回顾一下德、日、韩三国第三产业的变化,尤其是健康服务业的变化趋势。早在1900年,德国的老年护理员就成为正式职业;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深入,老年护理业迅速发展。1994年,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规定通过分层级的护理服务来保障老年人自由选择老年服务的种类。
日本在1994年的“新黄金计划”中明确强调,社会养老服务须坚持“普遍性、综合性以及社区化”的原则,一方面强调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量,改善有助于维持高龄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并推动健康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在2000年,日本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撬动了民营资本以及非营利企业进入养老市场,健康服务业得到极大发展。
韩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电子福利券制度,其社会保障的政策导向从原来的以社会保险为主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