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实现收支平衡,特别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是否存在缺口,多年来一直是公众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疑难问题。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如何客观、科学地认识这一问题呢?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4308.84亿元,其中的保险费收入19556.67亿元,财政补贴收入3671.2亿元;基金支出22581.54亿元,本年收支结余1727.3亿元。随后,有的媒体在报道上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结果时,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认为“如果剔除财政补贴后,当期保险费收入与支出相减,“亏空”3024.87亿元,比2014年的收支差1563亿元显著扩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新闻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媒体上炒作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了。近年来,这一问题经常被一些媒体和专家提出来,不仅造成所谓养老金“缺口”问题被聚焦和放大,而且引起一些民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对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是否能实行长期收支平衡产生怀疑,甚至有些人担心将来退休时是否能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
实际上,上述有关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亏空”或“缺口”的言论和对未来不一定能领到养老金的担忧,是由于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或误解所导致的。
我国现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早在199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在企业职工养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