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5
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非常艰难,除固定资产投入外,人力成本、能源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构成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而由于市场需要培育、前期入住率不足,民营养老机构运营压力非常大。
以我所知道的一家纯照料型服务机构为例,2014年他们的服务收入仅400万元,而人员工资、水电气等能源费用和各种税费的运营成本高达1300万元,净亏损900万元。这还不算设施投资5亿元的收益,如果按照5%的银行利率保守计算,又是2500万元的损失。综合折算下来,这家养老机构一年至少亏损3400万元。
民营养老机构投起来难养起来更难,那民办养老的出路在何方呢?
第一,民营机构怎么才能“活下来”?
目前养老市场存在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公办的养老机构由政府投资,运营上享受各种税费减免以及财政补贴。还有一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不完整、不真实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
对公办养老机构的特殊优惠和补贴政策,直接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扭曲”——公办的养老机构价廉物美、门庭若市,民营市场化养老机构因成本高而应者寥寥。在双轨制下的养老产业,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全社会都意识到老龄化来袭的社会压力,都憧憬着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进入这个产业的社会资本举步维艰、盈利困难。
政府大力呼吁社会力量投身养老,首先应该为社会力量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因此,在产业扶持上,就不能继续墨守成规地区别对待、实行非对称的优惠补贴政策,公办养老机构也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也应该通过向市场化养老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从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中撤出,转变为公共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者和质量监管者,改变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况。
第二,政府怎么才能“帮上忙”?
关于养老服务业,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从业者却感到收效低、到位慢。
收效低,反映出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对各项扶持政策,各部门都会在自己的管辖权限内给出一些扶持优惠政策,但对养老机构投资运营成本的降低效果并不明显。养老问题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