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9
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王晶)目前,大城市养老的难点、痛点是核心城区域养老设施紧缺。今天(23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蓝皮书: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8~2019)(社区养老专题)》(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指出,北京市不同区县社区养老设施覆盖面差异较大,社区养老设施在不同层面存在城乡差异。
从街镇层面看,西城区是街道乡镇具有养老助残设施密度最高的区,平均每个街道乡镇有3.93个这样的设施,大兴区平均有养老助残设施2.27个,丰台区有2.29个,朝阳区有2.19个,东城区有2.00个;最少的是怀柔区和门头沟区,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只有0.53和0.54个养老助残服务设施;延庆区平均为0.61个,平均数低于1的还有密云、平谷、顺义、通州和昌平。
位于郊区,特别是远郊区、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区域,养老助残设施往往更为缺乏。
《北京蓝皮书: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8~2019)(社区养老专题)》发布会
(央广网发 社科文献出版社供图)
从社区层面看,养老助残设施在社区层面的覆盖比例为40.4%,社区养老助残设施覆盖比例大大低于街道覆盖的比例(67.0%)。覆盖比例最高的是西城区,占到近80%,其次是平谷区(59.2%)、海淀区(54.5%)、房山区(54.0%)、东城区(50.3%)、密云区(50.1%)、朝阳区(46.6%)、顺义区(44.3%)、门头沟区(44.0%)、丰台区(44.0%);比例比较低的是通州、昌平、石景山和大兴区,均在20%左右,甚至更低。
《报告》特别指出,北京市社区养老设施在不同层面存在城乡差异。其中,城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面差异明显。
据统计,在调查的城镇社区中,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占比达45.7%;而在调查的农村社区中,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占比为35.9%,远低于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程度(40.3%)。
此外,城镇社区中单个社区拥有多处养老服务设施的情况较为突出。
《报告》提及,在拥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城镇社区中,拥有养老服务设施为1处的占73.4%,2处的占17.9%,3处及以上的占8.6%,平均每个社区拥有量为1.40处;而在拥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农村社区中,拥有1处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比为84.4%,2处的占比为11.6%,3处及以上占比为3.9%,平均每个社区拥有量为1.20处。
《报告》还提出了目前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挑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员谭日辉提及,首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过分依赖政府购买服务,造血能力差,其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值得商榷。其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场地不足等诸多要素的制约。他认为,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尚未界定清晰,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导向也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群体导向、补贴政策导向和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导向等方面。
基于此,《报告》对北京的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三点建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具体解释道,未来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应注意转变政策导向,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从“事业”导向转向“事业+产业”导向、从普惠性支持转向重点人群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应区分政府支持和市场购买,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并注意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中的作用。
“智慧养老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智慧养老的发展要适度,不能用智慧养老代替人性化的管理,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赵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