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fication announcement
发布时间:2024-06-01
根据调查,有53.5%的学生曾经遭受过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心理精神欺凌以及网络欺凌等。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也增加了校园和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是一个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互联网社交平台信息传递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健康及暴力信息接收的越多,攻击性意识和行为也会越强;冲动多动和冷酷无情的性格、道德水平低下、有反社会性行为等会增加个体成为欺凌者的可能性;对父母缺乏亲密感和信任、缺少父母情感支持、与父母之间沟通困难以及家庭暴力与冲突是学生成为欺凌者的风险因素;而安全的学校氛围、较高的学校归属感和满意度、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支持等可以防止学生成为欺凌者。因此,校园欺凌的干预和治理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多个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研究表明,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心理健康状况都比没有涉入欺凌事件中的学生要差。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以及不太开朗的孩子更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来自单亲家庭、失孤、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或者父母性格不太和谐家庭的孩子也可能成为欺凌的目标。因此,校园欺凌综合治理的方法之本应该是源头治理——“用爱陪伴”,通过增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提升心理健康程度和幸福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理性认知,掌握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减少欺凌和被欺凌的可能性。
一是,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主要场域,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根据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对其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的职责,以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的职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加强对孩子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培养,并进行一定的规则教育。而家庭氛围和父母陪伴是孩子习得以上品质和技能的关键。一个有幸福感、安全感的家庭不会培养出对他人有攻击性和欺霸行为的孩子。对于家庭教育不得法的家庭,需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升养育教育素质和技能。
二是,增加学校安全感和归属感。学校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需要发挥自身在欺凌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扎实落实已有政策法规的要求,健全欺凌治理机制,包括开发欺凌干预课程,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和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训,提升识别、应对能力以及干预处置水平;切实有效地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运用情感治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和训练,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的技能。其次,强化驻校社工作用,设立专门的岗位和工作制度,用专业的方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包括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欺凌以及预防欺凌的好方法;帮助学校完善欺凌的响应机制和政策,确保有相应的支持机制既针对被欺凌者,也针对欺凌者。开展常态化的防范学生欺凌摸查,及时干预、控制欺凌行为,以及在事件发生后组织危机介入和心理辅导,协调解决各方之间的问题。
三是,营造社会氛围感。各部门需共同承担起保障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责任。如,教育部门需扭转“以分数论输赢”、“培养精致利已主义”的教育局面,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为首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民政部门要通过健全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来加强国家、社会对家庭养育和教育的支持,让更多的父母对育儿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陪伴,扭转将对家庭和孩子的投入视为“争夺工作时间和精力”的负担的局面,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源头。最后,要强化各方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问责机制,增加校园欺凌,尤其是校园暴力发生的成本。司法部门要依法从严处理学生欺凌,综合考虑欺凌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对被侵害人身体、心理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各方面因素,依法判决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也要充分发挥赔礼道歉的修复、抚慰、诫勉功能和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